×
马克思主义学院动态
马克思主义学院动态
学习新思考 | 高校思政工作探讨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增强思政工作效果
发布日期:2023-10-31 来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浏览:69次
分享到: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深化,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形成了普遍的共识,也汇聚了众多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推动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落地落实。然而,在极少数人的固有观念中,仍然也还存在抓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开展理论学习、价值引导,是相对比较“虚”的工作的认知偏差。实际上,无论是从个体需求理论,还是从思想教育工作的内在规律来看,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困难是二而一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既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困惑,更要从锻炼、成长、发展以及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深入探究产生思想困惑的根源,而这些根源往往就存在于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产生的困扰。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单向灌输较多而互动疏导不够依然比较普遍,真正从青年学生的现实需求与实际困境入手,在指导学生增强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能力以及耐挫能力、自主能力、辨别能力,甚至在切实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困难这一实践过程中,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亲和力、说服力、引领力,还显得不够。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困难在实践操作层面的相对分离,从而影响到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整体来看,主要受三个带普遍性的因素影响。

一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普遍或个体现实困惑的复杂性,导致思想引导过程的困难。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一个人思想的成长与成熟、正确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形成、理想信仰的坚定,是一个长期的培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这一过程,既与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密切相关,也与青年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阅历、成长经历密不可分。一方面,社会生产生活环境的变化、思想文化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个体的思想观念、价值伦理和行为方式产生重要的外在影响,这投射到思想正走向成熟、价值正处于定型期的当代大学生群体身上,往往出现个体价值与群体价值、自我意识与集体规制、网络虚拟与社会现实、传统文化道德与现代技术伦理等相互交织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冲突与困惑,而且这种种困惑也必然会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地产生、变化、衍生,只有基于社会实践发展对青年群体思想影响的深层原因进行探本求源,才有可能寻求有效的解决对策。当然,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我们对这些存在于青年大学生群体中的“带普遍性的困惑”,探究得相对多一些,工作开展得也更为扎实一些。另一方面,相对于大学生群体带普遍性的困惑而言,学生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现实困惑可能更为复杂,也需要做更细致的工作。比如,因家庭成长环境或家庭经济困难,与因学业困难或职业迷茫所产生的思想困惑是不同的;因身体存在某些缺陷或疾病,与因心理出现某些状况所引发的思想困惑,可能也不尽相同等等。然而,由于受到思想认识层面的以及人力、物力、技术、方法等种种条件的制约,我们往往没有能够真正着眼学生个体特点,做到“因人施策”“因材施教”,在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困难与困惑的过程中,来加以正面教育和有效引导。

二是教育工作者对于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了解把握上的偏差,导致思想指导实践的困难。就终极的价值追求而言,教育事业归根到底是一项彰显大爱、涵育大爱、传递大爱的事业。作为教育工作者,对于学生,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也才能教之得法、导之有效。如果不注重关心、关注和经常性地沟通、了解学生,不及时深入地把握学生在想什么、在做什么和想要做什么,那么,涵养大爱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很难奏效,就会劳而无功甚至南辕北辙。在人才培养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因各种因素和条件的影响,高校部分教师对于“教什么”都胸有成竹,但对于“如何教”,即紧密结合青年大学生的思维特点、行为特点和接受特点来开展有效的教育,由于平时与学生交流较少、了解不深,则相对琢磨和研究得比较少,甚至面对学生出现思想的、心理的或行为方面的问题的时候,按照传统的固有思维,都觉得难以理解。比如,当前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成因复杂,但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却是不争的事实。依照固有的观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大学生吃、穿、住、行、用等各方面的条件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应当不会有什么物质上、精神上、心理上的压力和困扰了,为什么还会出现心理问题?有许多的教师表示难以理解。实际上,这就是对于大学生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家庭关系、人际交往方式、自我发展期望的变化,以及学业、就业、发展等方面所面临的新的竞争压力缺乏深入的了解;再比如,作为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可以说是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其网络行为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有极少数的学生热衷于网络跟风乃至出现网络言论偏激的现象,这折射出青年大学生网络道德偏差上呈现出从虚拟现实思维到现实虚拟强化的二维空间混淆、从无意识刷存在感到有意识蹭热点的围观心理变化、从有克制发声到非理性利益主张的网络诉求极化等新的特点。如果高校教师对于学生这些思想和行为特点的变化关注不够、了解不够、研究不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就极容易出现“药不对症”“教不得法”的困境。

三是高校受观念和资源制约难以满足学生的普遍性发展需求,导致思想引导手段的困难。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既要有远大理想、崇高信仰、正确价值目标的导引,也要有基于现实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来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的支撑。只关注现实,缺乏理想、信仰与价值的科学指引,就会迷失方向、处处碰壁;而空谈理想,不能以科学的理论来洞察现实、解释现实进而变革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会变得枯燥乏味、空洞无力,成为一种难以触及思想和灵魂的单纯的说教。当然,这里所说的将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有效对接起来,实现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困难的互融互促,需要廓清两个问题,即一方面实践在发展,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有些现实的问题、实际的困难,确实需要在物质的、文化的、技术的条件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得以解决和改善;另一方面,不是由于时间、精力、机制等因素,而是在客观的资源上有限,某些个体的、带有特殊情形的实际问题与需求一时难以解决的情况下,也就只能优先解决群体的、带普遍性的问题。但是,在人才培养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必须在观念和行动层面纠正一种偏差,这就是将原本应当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优先改善学生的学习、成长与发展条件,却由于观念和意识上相对忽视学生的普遍性发展需求,资源配置不合理,而没能加以切实解决和改善,都归结为一时难以解决的困难。比如,学习资源平台的搭建、文体活动场所的建设、实践锻炼基地的拓展乃至学生住宿条件的改善等等,就不能完全归为“暂时的困难”。否则,应当解决而没有解决某些实际问题,不能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发展所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思想政治工作就会显得苍白无力,一线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开展工作起来就有可能在学生当中逐步消磨公信力、信赖感,自身也会因为缺乏足够的底气而产生挫败感、影响自信心。

初审:韩巧

复审:关蕊

终审:宋健